在上海战役的诸多研究中,帅克曾深入分析过刘玉章所领导的第52军和阙汉骞的第54军。事实上,除了这两支部队,还有一支同样值得关注的部队,那就是罗泽闿的第37军。作为上海战役中的唯一“青年军”,第37军的规模堪称庞大,旗下拥有四个师,成为当时国民党军中规模最大、最具战斗力的军队之一。与其他部队不同,第37军以其强烈的反共情绪和极为反动的作风著称,士兵们在思想上深受蒋介石的影响,对敌人十分冷酷、毫不手软。值得注意的是,虽然该军拥有强大的实力,最后却遭遇了比其他任何部队都更为悲惨的结局,这一点极为令人费解。
说到忠诚与蒋介石的关系,罗泽闿与汤恩伯的关系不相上下。汤恩伯长期以来被视为蒋介石的亲信将领,他的忠诚度几乎无人可比,蒋介石对他极为信任。汤恩伯的忠诚甚至到了不惜背叛自己的恩师陈仪的程度,足见其对蒋介石的忠诚。在三大战役结束后,蒋介石把核心力量——45万大军交给汤恩伯指挥,充分体现了对他的高度信任和依赖。
展开剩余66%然而,蒋介石的信任并不仅限于汤恩伯,罗泽闿的地位也并不逊色。首先,罗泽闿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六期,与蒋介石关系紧密,深植黄埔系的土壤,甚至可以说属于胡宗南派系,是国民党军中的正统力量。其次,尽管罗泽闿参军的时间较短,但他参与了诸多重要的战略决策和行动,尤其在国共大战中,他时常随蒋介石视察各大前线,这使得他与蒋介石之间形成了深厚的信任纽带。更重要的是,第37军的士兵多为年轻人,政治背景坚定,对蒋介石高度忠诚。而且,罗泽闿与蒋经国也有着密切的关系,蒋经国亲自培养了他,使得罗泽闿获得了蒋家两代人的青睐与信任。在国民党军中,能够同时获得老蒋和小蒋的信任,实属罕见。
蒋介石对罗泽闿的信任,还体现在他直接越过汤恩伯,经常对罗泽闿进行指导和指示,这无疑增强了罗泽闿的自信心,也让他变得愈加果敢。事实上,罗泽闿曾不止一次公开顶撞汤恩伯,这种行为为两人关系的破裂埋下了伏笔,最终导致了他们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。
在反动和顽抗的程度上,第37军的表现丝毫不逊色于刘玉章的第52军。在上海战役中,国民党守军的8个军队中,第37军的战斗力可与52军和54军相抗衡。该军的官兵从小受到强烈的反动宣传,几乎没有动摇他们对蒋介石的忠诚,这种强烈的反共精神使得他们在作战中极为凶狠,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52军与54军。
在战斗中,第37军制造了大量的伤亡。在战役初期,他们在浦东防线的表现至关重要。与第51军迅速被我方歼灭的情况不同,第37军展现出了极强的抵抗力,尤其是在高桥战役中的激烈战斗,第37军与我方部队进行了反复的拉锯战,给我方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。尽管国民党军宣称的“浦东大捷”有些夸张,但不可否认,第37军在战斗中的凶狠与决绝是值得称道的。
随着浦东的失守,第37军被迫撤退至浦西,但他们依然没有放弃抵抗。即使国民党高层如汤恩伯和副司令石觉等人已经准备撤退,第37军仍然坚决作战。当时,接替汤恩伯指挥的刘昌义已经明确下达了投降命令,但第37军依然拒绝服从,坚持继续战斗,直到战斗的最后一刻。正是这种顽强的抗争,导致第37军成为上海战役中最后一个被我方歼灭的国民党部队之一。
通常情况下,最为顽固、最为反动的部队往往会遭遇最为惨烈的结局,而第37军的结局也不例外。在上海战役中,国民党8个军队中,只有第37军和第51军被完全消灭。其他部队或撤退,或投降,或起义,唯有第37军始终坚持到最后,直至全军覆没。
让人惋惜的是,尽管第37军拥有强大的战斗力,蒋介石对其寄予厚望,但最终却没能避免全军覆灭的命运。蒋介石曾亲自叮嘱罗泽闿,即使部队最终无法继续作战,也要设法带领部队安全撤离。然而,第37军最终未能做到这一点,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,成为一段悲剧。也许,汤恩伯故意制造困难,让第37军成为替罪羊,但无论如何,这支规模庞大的军队未能逃脱最终的覆灭。
发布于:天津市恒汇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