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0年,成都军区司令员进行调整,副司令员黄新廷得到提拔。在军中,凭他丰富的资历和辉煌的战绩,实际上有很多更适合这个职位的人选。比如,总政部曾推荐广州军区的第一副司令李天佑上将,但上级并未采纳这一建议,反而将黄新廷列为“有意”安排之内。这种安排是否另有深意?
黄新廷与前任司令员贺炳炎是老战友,两人均出身于第二方面军,且都是红二军团的成员。相同的部队背景可能使得黄新廷获得了无比珍贵的提拔机会。众所周知,解放军是从红军时期的三大主力军队演变而来,五十年代的干部选拔其实遵循着“照顾山头、消灭山头”的用人原则。在军队总部、各大军区以及各军兵种的正职当中,第二方面军的名额其实并不多,主要是由第一和第四方面军的将领占据。比如,在当时的13个大军区中,许多司令员都出自第一方面军和第四方面军,像北京军区的司令杨勇、济南军区的司令杨得志、广州军区的黄永胜及西藏军区的张国华,都是出自这些主要部队。来自第四方面军的司令更是包括南京军区的许世友、沈阳军区的陈锡联等。而第二方面军的将领中,仅有新疆的王恩茂和成都的贺炳炎。
展开剩余58%综合以上,第二方面军仅有两位将领担任大军区司令,而王恩茂来自第六军团,贺炳炎则来自第二军团。作为历史的见证,红二军团是在湘西地区独立壮大的,在叙述中具有深远的代表性。相比之下,第六军团虽是中央红军的先遣队,但后来与第二军团会师,使其更像是第二方面军的支撑。
随着贺炳炎的去世,大军区司令员中便失去了来自第二军团的代表。为了维护团结以及弘扬历史建军的精神,上级可能意识到应继续从第二军团提拔新任指挥官,黄新廷虽然获得了提拔,但也可能会有其他来自第二军团的将领上升。
黄新廷在成都军区任职七年后于1975年5月重返一线,被任命为装甲兵司令员。值得一提的是,装甲兵的首任司令员许光达,便是出身于第二方面军的资深将领。他和黄新廷在1967年时也都是面临工作中断的状况。在1967年至1975年的八年里,装甲兵司令员的职位长时间空缺,尽管在1969年曾调任陈宏担任此职,但他在1971年去职后,再没有新的司令员接任。
直到1975年,黄新廷被任命为装甲兵司令及党委第一书记,上级让他负责整顿工作,这究竟是巧合,还是有意作为安排,令人深感疑惑。毕竟,黄新廷曾作为第二军团的代表担任过成都军区司令,如今重操旧业,重新以这一身份接任装甲兵指挥权,可见其中可能蕴含的深远意义。
发布于:天津市恒汇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